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行为及取食选择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控制试验,采用培养皿叶盘法,研究了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的选择、非选择性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 h非选择性试验中,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在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叶片组织(处理组)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未接种球孢白僵菌玉米叶片(对照组),第48 h时在共生体和对照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35.7%和62.5%,差异极显著;3龄幼虫在共生体茎秆组织上的取食率与对照组玉米差异不显著。在48 h选择性试验中,初孵幼虫在共生体玉米叶片组织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共生体玉米叶片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第48 h时在共生体和对照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6.3%和20.6%,差异极显著;3龄幼虫在共生体和对照组玉米茎秆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对照组幼虫取食率显著高于处理组,第48 h时在处理组和对照组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33.1%和45.6%,差异极显著。本研究初步表明,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取食行为有显著的抑制和忌避作用。  相似文献   
2.
载球孢白僵菌松毛虫赤眼蜂能够显著提高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控效果,为了明确其对亚洲玉米螟卵期及幼虫期可持续防控的作用机理,采用松毛虫赤眼蜂吸附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进行赤眼蜂载菌情况,以及亚洲玉米螟卵和幼虫的寄生、侵染过程观察。结果表明,赤眼蜂羽化后能够吸附柞蚕卵表面粘附的白僵菌分生孢子,并将其携带至亚洲玉米螟卵块表面,并吸附于未被赤眼蜂寄生的亚洲玉米螟卵孵化的幼虫体表,实现侵染并致死,幼虫带菌率达60.00%,网室内杀虫生物测定僵虫率达27.00%。本研究表明,载菌赤眼蜂在提高杀虫效率的同时实现害虫可持续防控,该方法为其他载菌天敌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效的载菌技术是提高载菌赤眼蜂防治效果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比了不同吸附助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时间、羽化量、存活时间及载菌量影响,证明了不同助剂及吸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后对赤眼蜂无不利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1%(w/v)淀粉溶液作为吸附助剂可显著提高赤眼蜂的载菌量,达3.6×104孢子/蜂以上,并应用该助剂建立了赤眼蜂高效携带白僵菌方法。从被害株数、蛀孔数、活虫数和僵虫数4个方面测定了载菌赤眼蜂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结果表明,载菌赤眼蜂较单一使用赤眼蜂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被害株数、蛀孔数和活虫数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28.1%、22.8%和24.5%,并且载菌赤眼蜂处理组中僵虫数量显著高于单独使用赤眼蜂处理组,说明载菌赤眼蜂对玉米螟具有协同防控作用。利用该方法进行玉米螟田间防治,能够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率,节约劳动力,具有巨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ITS序列分析和ISSR分子标记对吉林省玉米主产区的49株寄生亚洲玉米螟的球孢白僵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ITS序列分析表明,各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与其地理来源无关。分别根据9个采集地,以及寄主化性类型划分供试菌株类群,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地理类群中榆树地区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双辽地区最低;双辽和通化地区间的遗传分化系数最高,梨树和通化地区间的遗传距离最大。根据寄主化性类型划分类群得出一代玉米螟分离菌株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一代兼二代区最低;一代兼二代区菌株遗传分化系数最高,而一代区和二代区的遗传距离最大。由此可见,吉林省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种群的异质性较强,遗传多样性同地理位置无关,与寄主化性类型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子粒注射法和花丝通道法,在玉米吐丝初期至乳熟后期间隔 5~127 d接种 3个不同玉米品种,明确东北地区玉米禾谷镰孢穗腐病抗性鉴定的最佳接种方法。结果发现,禾谷镰孢在玉米吐丝期至乳熟期均能侵染玉米子粒和花丝。子粒注射法在玉米吐丝 1~12 d内接种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 16 d以后接种的处理;花丝通道法在玉米吐丝 1~5 d内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 12 d以后接种的处理。子粒注射法的抗性鉴定结果为吐丝 1 d接种的果穗表现为感病,吐丝 5~12 d为中抗或抗病,吐丝 16 d之后为抗病或高抗;花丝通道法接种的结果为吐丝 1 d为中抗或抗,吐丝 5 d及以后为抗或高抗。结果表明,子粒注射法在玉米吐丝 10~15 d左右接种发病稳定、抗感差异明显、鉴定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6.
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明确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利用2017—2018年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及2019年的大田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东方黏虫 Mythimna seperata和玉米大斑病等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并于收获期对间作作物产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与单作玉米相比,以被害株率、百株蛀孔数和百株活虫数为指标,玉米大豆间作对1代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和为害程度无显著影响,但能够显著降低2代亚洲玉米螟虫口数量和为害程度;且玉米大豆间作对东方黏虫为害株率和百株活虫数以及玉米大斑病的病情指数均无显著影响。与单作玉米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百粒重虽然降低,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能够提高9.95%以上。表明玉米大豆间作能够显著降低2代亚洲玉米螟为害,并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7.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世界性的玉米重要害虫,近年来研究证明,吉林省发生的亚洲玉米螟存在化性差异,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在繁殖力、抗寒性、滞育后发育历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种衣剂添加芸苔素内酯预防玉米冷害药害试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11%福·戊种衣剂中添加不同浓度的0.1%芸苔素内酯(BR),对九单48和东单213进行包衣处理,利用智能光照培养箱和田间错期播种,检验不同包衣处理对低温冷害的防御能力.结果表明,人工控制温度条件下,九单48添加最佳剂量BR出苗率为92%,未添加BR处理出苗率仅为20%,未包衣(对照)出苗率为48%.东单213添加最佳剂量BR出苗率为90%,未添加BR处理出苗率为80%,未包衣(对照)出苗率为52%.田间错期第一批播种处理中,九单48添加BR比未添加出苗率高3.83个百分点;东单213添加BR比未添加出苗率高4.94个百分点.种衣剂中添加适量BR能够有效抵御冷害药害,提高出苗率.  相似文献   
9.
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性状与对靶标害虫的毒力具有显著相关性,对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的初步筛选具有重要意义。鉴定随机分离自亚洲玉米螟幼虫僵虫的10个球孢白僵菌菌株,对其进行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菌落生长速度以及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毒力均呈现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不同菌株生物学性状与毒力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菌落生长速度与其毒力呈正相关,孢子萌发率与其毒力无相关性。因此,可以将白僵菌菌落生长速度作为白僵菌高毒力菌株筛选的初步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枯草芽胞杆菌GB519是从土壤中分离对稻瘟病菌具有显著抑菌活性的菌株。为了明确菌株GB519抗菌粗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了光照、紫外线、温度、pH和酶(蛋白酶K、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对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抗菌蛋白对光照、紫外线和3种酶作用稳定;40℃~100℃处理1 h抑菌活性稳定,121℃处理30 min活性仅降低了7.4%,具有较好的耐高温特性;在pH 2.0~10.0活性稳定,但pH 11.0~12.0活性有所下降,分别降低了14.9%和18.1%。抗菌蛋白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抑菌作用,其中对茄子菌核病菌的抑菌活性为72.7%。在温室条件下对水稻叶瘟的防效达到80.1%。因此,菌株GB519可作为防控稻瘟病生防潜力菌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